最近有个事儿可真是火得一塌糊涂,那就是跨省存款!你有没有想过,放着家里的银行不存,非得跑到千里之外的地方去存钱?这可不是闹着玩的,这背后可是有着不少门道呢。今天,就让我带你一探究竟,看看这跨省存款为何突然成了香饽饽。

一、高息诱惑,谁不动心?

故事要从杨挺说起。这位44岁的互联网大厂员工,在北京攒了200万存款,却一直放在活期账户里,利息低得可怜。直到行业不景气,看着身边人被裁,他开始焦虑了。2021年初,他回到江西九江,发现当地银行定存利率高达4.26%,比北京的大银行还高。于是,他果断存了笔大额定存,开启了跨省存款之旅。

杨挺的经历并非个例。近年来,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息,很多人纷纷加入“存款特种兵”的行列,跨省、跨市,甚至跨省存款。他们像侦探一样,四处寻找高息银行,不惜乘坐飞机、高铁,只为多赚一点利息。

二、利率普降,高息红利期结束

好景不长。随着各地中小银行利率普降,不同区域银行之间的利息差距逐渐缩小,存款特种兵”们也跑不动了。高息存款红利期已经结束,像杨挺这样的普通人不得不重新审视:如何保住钱袋子?

据经济观察报统计,进入4月,新安银行、华瑞银行等民营银行继续下调存款利率,三年期定存利率普遍降至2.6%左右,广东、山西等地的农商行、村镇银行更是跌到2%以内。在央行降准降息的预期下,未来存款利率继续下行成为业内共识。

三、存款特种兵转向债基和储蓄险

面对利率下行,存款特种兵们开始寻求新的理财方式。他们不再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,尝试更多元的资产配置,债基、储蓄险等有复利效应、长期收益更好的稳健资产,也进入越来越多普通人的理财视野。

博主锦心就是其中之一。去年,她从四川前往广东,存了两笔3.9%的定期存款。在大部分资金放在定存和保险后,她又把剩余的闲钱放到了稳健的债券基金。她认为,虽然债基短期会有波动,但相比定期存款要灵活很多,还可能实现更好的收益。

另一位定期存款爱好者杨先生,2022年便开始在支付宝等平台上配置债基,看中的就是债基的长期确定性。此外,他还投资了指数基金求赚”更多,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。2024年初,他持有的债基年化收益达到4.5%,横扫各个银行存款和大额存单”。

四、债基等稳健理财走热,成求稳配置新选择

随着存款利率持续下降,债基等稳健产品的规模也大幅增长。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2月底,国内债基规模已达到6.35万亿元,较2023年同期的4.02万亿元,规模增长近60%。

在蚂蚁理财社区,网友把债基每上涨0.01%形容为收获1个蛋”,基民晒收蛋成为新的热门现象。如果债基上涨较多就是喜获恐龙蛋”,出现短暂下跌则是碎蛋”。

杨先生也经历过两次债市的短期波动:去年8月债市出现回调,但在股市下跌的9月,他持有的债基迅速恢复上涨,让他认识到股债跷跷板”的分散配置效应。今年初,他持有的一只债基当月收益变负,但过去一年的收益仍高于定存。

五、村镇银行中长期存款利率仍超3%

尽管存款利率整体下行,但部分村镇银行中长期存款利率仍超3%。深圳南山宝生村镇银行整存整取3年期利率调整为2.9%,5年期利率调整为3.05%。深圳宝安融兴村镇银行整存整取3年期利率调整为3%,5年期利率为3.03%。

专家表示,村镇银行负债成本上升,在资产端就需要更高的收益率,同时在各项成本支出上需要降本增效。因此,较高的存款利率有助于提升其在存款市场的竞争力。

不过,专家也提醒,短期因开门红、客户维系等考量而推出的高息存款,不改变存款利率的下行趋势。从长远看,中小银行首先要稳住净息差,在负债端夯实客户基础,提升在当地的品牌影响力,并通过结构调整等方式压降负债成本,在资产端要加强资产配置能力;其次加强风险管理能力,降低风险成本,保障资产质量;最后提升经营效率,通过数字化、精细化管理等手段,实现降本增效。